从国际劳工组织发展看中国“非标准就业”
- 2023-08-12
- 195
摘要:本文从国际劳工组织的发展角度出发,对中国“非标准就业”现状进行分析,并提出相应的对策,以促进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。
一、什么是“非标准就业”
“非标准就业”是指一种不符合传统劳动合同关系的就业形式,包括短期雇佣、临时劳动、零工经济、自由职业者、兼职工作、远程办公等多种类型,其特点是灵活、多样化、自主性强。但与此同时,这种就业形式也面临着薪资低、保障不足、权益难以维护等问题,给劳动者带来一定的风险与不稳定性。
二、中国“非标准就业”现状
近年来,中国“非标准就业”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,其中最显著的是零工经济的崛起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2019年全国零工经济从业人员规模已经达到1.05亿人,占就业人口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。此外,自由职业者、兼职工作、远程办公等“非标准就业”形式也在逐渐普及。
然而,这种就业形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。首先是薪资水平低,零工经济从业者的日薪通常在100元以内,而且大多数缺乏社会保障和福利。其次是权益难以维护,由于缺乏稳定的劳动合同和相关保障,这些劳动者在工作纠纷、劳动仲裁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风险。
三、国际劳工组织的发展
国际劳工组织是联合国系统内的一个专门机构,成立于1919年,旨在推动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发展。在其发展历程中,国际劳工组织一直致力于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公平、健康、有序发展,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福利。
四、对策分析
1.建立“非标准就业”保障机制
针对“非标准就业”中存在的保障不足问题,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,包括社会保险、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等。同时,也需要加强对于“非标准就业”形式的管理和监督,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障。
2.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化建设
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,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方向。政府可以通过建设一些人才交流平台和信息发布渠道,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全面、准确的招聘信息,同时也可以加强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监管。
3.推进“非标准就业”形式的转型升级
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,未来“非标准就业”形式也会不断发生变化。政府应该积极引导这种就业形式向高质量、高效益的方向发展,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保障水平。
中国“非标准就业”现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,但也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创新和活力。政府需要加强对于这种就业形式的管理和监督,同时也需要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保障和福利,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。